8月20日下午,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鹽礦深地儲能成果發布暨學術研討會在淮安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教授羅平亞,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教授、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根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孫友宏,淮安市人民政府市長顧坤,中石油儲氣庫公司總經理安豐春等,共同為“連通井鹽穴儲氣庫原創技術策源地”揭牌。來自中國工程院和國內重點高校院所專家學者,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全國鹽穴儲能同行,蘇鹽集團和蘇鹽井神公司股東、戰略合作單位、重點客戶單位等200余名嘉賓共同見證了成果發布。


      顧坤代表淮安市委、市政府向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鹽礦深地儲能成果發布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積極策應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依托淮安鹽穴資源優勢,聯合頂尖科研團隊,攻克了高雜質鹽礦建庫等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淮安鹽盆連通井儲氣庫從無到有的突破。淮安將大力推進“政產學研”協同發展,持續優化創新生態,不斷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動深地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譜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海龍在致辭中表示,在院士團隊的接續推動下,在省國資委和淮安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蘇鹽集團正加快重構“鹽+儲能”產業發展新格局,在連通井鹽穴儲氣庫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期待與各位院士、專家、業內同行一道,圍繞鹽穴儲氣庫技術升級、產業鏈協同創新、標準體系建設等前沿課題深入研討,推動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落地轉化,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加快推動百億儲氣庫群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羅平亞作為首任駐站院士,深情回顧了他在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的工作經歷。他表示,鹽穴作為天然的地下存儲空間,能高效實現能源的長期存儲與調峰。淮安鹽礦資源儲量豐富、分布集中,鹽層埋深適宜、厚度大,為建造大規模鹽穴儲庫提供了優質資源基礎。同時,淮安地處南北交匯,周邊能源消費市場廣闊,鹽穴儲氣庫為長三角地區能源安全保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希望蘇鹽集團持續深耕鹽穴儲能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不斷拓展應用場景,為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與能源結構轉型貢獻更大力量。
      楊春和代表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發布了鹽礦深地儲能成果。該成果歷經10余年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在連通井鹽穴高效建庫和沉渣空隙儲氣擴容方面形成了鹽穴儲氣庫建設的“中國方案”,帶動了傳統鹽化工行業向鹽穴儲能新產業的轉型升級,標志著我國在深地空間儲能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在學術研討環節,李根生、李陽院士分別圍繞“深層地熱資源開采與儲能探討”“CO?地質封存選址評價及高效監測體系構建”作了專題報告。蘇鹽井神公司介紹了鹽穴綜合利用情況,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中能建深地技術(湖北)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儲氣庫分公司、江蘇國能石油天然氣公司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分別圍繞鹽穴儲氣庫技術升級、規模化應用、標準體系建設及向儲氫等前沿領域拓展等課題,共繪深地儲能產業發展藍圖。

      在8月20日上午召開的“多夾層高雜質鹽礦高效建庫關鍵理論技術及產業化”科技成果評價會上,與會院士、專家一致認為,針對我國多數鹽礦為多夾層高雜質巖鹽、造腔速度慢、儲氣規模小難題,蘇鹽井神院士工作站團隊率先提出“連通井高效造腔+沉渣空隙大規模擴容”的技術構想,建立了夾層溶漓及連通井造腔控制理論,研發了連通井鹽穴低位排鹵儲氣擴容技術,構建了連通井儲庫多井聯動安全運行調控方法,在淮安建成世界首座連通井鹽穴儲氣庫,并推廣到鹽穴儲氫和儲氦等領域,先后獲授權發明專利27件,發表論文70余篇,主持、參與制定行業、團體及企業標準12項,相關科技成果研發難度大、創新性強,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觀看了《筑夢深地》專題片,并實地考察了蘇鹽井神淮安生產基地、江蘇國能石油天然氣公司張興儲氣庫項目和國信蘇鹽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現場,就鹽穴儲能發展成果和經驗進行深入交流。